• menu icon
cens logo

美中AI創新 擠牙膏vs.普及化

2025/04/01 | By EDN

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。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,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,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。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,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。

中國舉國體制發展AI,從國務院的《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》到地方政府的算力補貼與產業集聚,AI被快速導入城市管理、製造、教育、醫療等多個場景。這種高效率、低邊際成本的政策驅動模式,使AI技術在民生與產業體系中迅速普及,甚至在許多應用層面超車美國。

同時,中國正從「製造大國」轉型為「創新強國」。除了百度、阿里、騰訊等科技巨頭競推大模型外,一批具突破性的創新企業亦快速崛起,形成「中國AI六小龍」:DeepSeek(語言模型)、Unitree Robotics(四足機器人)、Deep Robotics(工業機器人)、BrainCo(腦機介面)、Game Science(AI遊戲技術)與Manycore Tech(高性能算力架構)。這些企業不僅對標國際巨頭,更逐步建立自己的技術節奏與應用場景,展現中國AI創新邁向深科技的實力。

相對的,美國雖然在AI基礎技術、晶片設計與風險資本上持續領先,但技術釋出節奏顯得較保守。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 DeepMind 等公司持續創新,但多採取謹慎漸進的方式,每一代模型都精算推出時間,以延長商業壽命與營收周期。

這種「擠牙膏式創新」邏輯,在Apple身上展現得最為明顯。從iPhone的硬體升級到生態整合,Apple向來以穩定節奏與高品牌黏著度延長產品周期。ChatGPT的模型迭代初期也呈現相似模式——從GPT 2到GPT 3相隔數年,直到市場競爭升高(如Claude與Gemini接連推出),OpenAI才加快更新步調,釋出GPT 4-turbo、專屬GPT功能等商業化產品。這說明,在缺乏競爭對手時,創新節奏可被刻意放緩;一旦競爭壓力上升,產品升級則會迅速加速。

這種策略性的創新節奏,是美國自由市場文化下的典型反應。技術被「拆段」釋出,每一步都要可控、可賣、可創造收益。創新不求快,而求「精準」與「持續」。這也讓美國在確保風險管理、道德審慎與用戶體驗的一致性方面,展現制度上的穩定性。

但這樣的節奏也有其限制。當創新無法快速普及至基層社會,可能錯失AI推動社會轉型的契機。例如醫療、教育與公共治理等領域,若缺乏強有力的應用導入,技術的影響力便可能侷限於特定族群或商業場景。AI領先,不等於全民受惠;技術突破,不必然帶來結構改變。

觀察這場科技賽局,也可以發現另一個轉變:從「技術奇觀」轉向「人文落地」。未來AI競爭的焦點,將不再只是比誰的模型大、速度快、算力強,而是誰能真正讓AI走入人群,解決真實問題,並融入多元文化與社會價值。

從這個視角看,AI競賽終點其實是治理力與社會想像力的比拚。無論是中國的全面滲透或美國的策略創新,都將面臨同一個問題——如何讓AI成為值得信任、能夠共感、可被共享的科技力量。

比創新更重要的,是信任與共感。科技的未來,不只屬於開發者,也屬於每一位使用者。這才是AI下一個黃金十年的核心挑戰。